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SEL 社會情緒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

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
做好自我管理、學習人際溝通、培養責任感。



作者: 金昭娫   

原文作者: 김소연

譯者: 馮燕珠

出版社:三采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4/06/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3583993





社會情緒學習。 SEL(social and emotions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定義為孩童與成人獲取並運用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以發展健康的身份認同管理情緒,實現個人和團體目標,對他人展現同理心,建立並維繫能提供支持的關係並做出負責又有愛心的決定。

社會情緒學習的五大核心

一、自我覺察

二、自我管理

三、社會覺察

四、關係的形成與維持

五、負責任的決定

如何引導孩子效果最好

1.          明示指導法,直接了當的進行指導,是更可靠更直接的讓孩子學習符合社交界限的行為;同樣的主題教育也必須跟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來加強深度,也必須反覆進行才能看到效果。

2.          潛移默化指導法,默默地傳達也有這不容忽視的力量,父母是子女的鏡子,因此若想進行有意義的社會情緒學習,就必須隨時檢視子女的互動以及圍繞孩子的環境,是否能正確反映我們想教給孩子的東西。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3.          融合型指導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學習和生活中融入情緒教育,舉例來說在大家意見不一致時共同激盪出協調的方法,引導孩子提出合作方式,也同時可以檢視他人的意見和感受。

 培養孩子的堅定自我

孩子的堅實自我,來自於與養育者之間愛的累積,充分感受到愛的孩子,在與他人建立新關係時,會給自己賦予很高的價值。與父母親關係緊密的孩子,在豐富互動的過程中成長,有利於形成較為正確的自我概念。

連接親密牢固的親子關係

每天都要簡短對話,對話時搭配小道具,寫字畫圖也可以。面對面交談的時間。主要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平常的想法與交友狀況,也可以擴散孩子的思考範圍,常常有機會分享想法。面對他人不同觀點不同想法的理解力。與自我意識的養成都會有幫助。

孩子的學校生活如何了解更多?

父母可以在平時先講述今天一天工作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了解如何表達情緒和想法。若父母還具備了發問的技巧。就可以引導孩子所出更豐富的內容。比如說:今天餐好吃嗎? 這樣問比較抽象,若換成:今天學校的營養午餐中,你覺得什麼最好吃?
更加具體的問題,進而引導孩子回想細節。若是。高年級國高中的孩子。因為正值青春期。就是就必須改以提醒的方式。陳述客觀事實。放下批判的態度,展現聽傾聽的姿態。這樣孩子會願意跟說更多。

正面對話問題,不再是問題

向孩子傳達指令時,要提醒自己把負面表達轉成正面的話語,當孩子專注力不足而分心時,避免批頭就說:不要東摸西摸,應該要觀察什麼讓孩子分心,並肯定孩子:剛才那1分鐘,你很專心,看來很棒。藉由強化正面話語,喚醒孩子想要更努力的心,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訓斥,而是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同時也努力避免故態復萌。

強化自我覺察必備的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是指判斷自己想法的能力。這包括了區分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事。以及在什麼時機如何使用解決問題的方法。

幫助孩子提高後設認知的提問,是沒有正確答案的開放式提問。
你怎麼想?你想怎麼做?你需要什麼?
比如說。今天氣溫20度,但晚上會降到9度,所以媽媽會多帶一件外套出門,那你呢?這句話充分說明。家長的做法,也包含了尊重孩子選擇的態度,讓孩子自己思考:我要怎麼做?

給孩子專題式學習

學習各種知識,對孩子來說可能有壓力。但是。觀察孩子對是什么感到好奇?什麼狀況下會提出為什麼?例如。冬天裡碰到媽媽的手,會使你瞬間微微刺痛的靜電。這些日常瑣碎的事物都可以發展成專題式學習。因此,父母必須認真看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但是不要每次都馬上告訴孩子答案。而是應該反問,你認為呢?創造孩子自我回顧的時間。讓孩子尋找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連結,思考為什麼要學這個?都會成為孩子主動探索積極學習的動力。

營造專注的空間。

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幫助孩子從小學習了解自己的專注力在什麼環境下感覺最舒適,最能夠專心。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閱讀空間。對於提高長期學習情緒和自主能力,會比任何父母的指示都還要有效果。

自我回顧

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理解的內容非常重要,可以自訂一些問題讓孩子進行自我回顧,主要有3個問題,第1個是今天最難的是什么?第2個是今天挑戰了什麼?第3個今天最愉快的是什么?就3個問題。都能幫助孩子找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也會養成不斷進行新鮮嘗試,更有可能發掘出自己都沒發現的興趣。

建立樂於學習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努力可以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會把他人的成功當作動力,因為相信努力也可以達標。總而言之,成長型思維讓人不會為自己設限,勇於嘗試各種可能。

1.          樹立出錯的榜樣。
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應該要真實呈現即使遇到阻礙,也不斷努力克服的過程。我們總是幫孩子找一個成功的榜樣,但其實失敗也需要榜樣,希望藉此讓孩子觀察學習刺激成長性思維的活化。

2.          強調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
比起成功人士的成果。更希望孩子著重在成功的過程。例如:臉書的創辦人祖克柏。要有今日的成就,也必須先學會電腦和程式設計,那他是如何學習?經歷過哪些失敗?

3.          轉換看待失敗的角度
英國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意外打開培養皿蓋子的失誤,意外發現後來挽救很多生命的抗生素。失敗在長遠的日後在回頭看卻被視為福音。所以要學會面對失敗,不再感到挫折羞愧。就如愛迪生說過:我沒有失敗,只不過發現了1萬種不可行的方式。重點是要培養把失敗當作成功跳板的心態。

4.          信賴孩子大腦的可塑性。
外部刺激和反覆經驗,大腦神經細胞會增生。這代表無關什麼年齡,大腦都可以不斷發展,透過學習和經驗。持續製造新的連接迴路或造成現有連接迴路的變化。

5.          不當MVP要當MIP
MIP
most improved player的縮寫。是指進步最多的人。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用心努力時不要錯過機會給予鼓勵。

6.          採三段式正面表達。
當遇到困難的事。利用。到目前為止----不過---儘管如此。讓原本有否定意義的句子就會變成正面的表達。例如
第一步:我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騎腳踏車。
第二步:不過比起上星期我已經可以踩踏板兩三圈了。
第三步:雖然會害怕摔倒,儘管如此,但我每周都有練習2天。
將放棄的話語轉為鼓勵。讓事態轉向積極正面。

活用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主要應該是培養內在動機,我們大腦認定為獎勵的東西,有很多種不同的形態,也許是對稀有物品的期待。都會促使腦分泌多巴胺。雖然教育行為中使用獎勵的爭議仍持續不斷。但大部分意見認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可以相互產生緊密的影響。所以不妨一起適當運用,可以達成較好的效果。

培養向人求助的勇氣。

1.      當個樂於提問的父母,凡事多問問,也是一種溝通,但面對重複的提問。更應該跟孩子好好的討論。且避免說出:你不是已經問過了?這一類阻礙提問的表達方式。

2.      重孩子的提問,理解孩子。可以回答:爸爸的想法是這樣。你有別的想法嘛?那說來聽聽,我們來看看怎麼做比較好。

3.      不是Know it all。是learn it all Know it all 無所不知。learn it all 無所不學。也就是說想要持續成長。知道所有的事情。採取學習的態度更為重要。

 

在孩子心中建立當責文化。
有機會選擇才能學習負責。
引導孩子自己制定規則。
對調教、學的角色。
使用確認表。
鼓勵孩子跨出舒適圈。
了解孩子拒絕挑戰的本質。
一點一滴擴大挑戰。  

區分友誼是健康或是有毒。
典型的例子是。有條件的對話,例如你如果這樣做,我就再也不跟你玩了。或是貶低孩子自尊並讓他聽話的對話。這些標榜建議實際上卻指責缺點或以此鼓勵不良行為的朋友,都是應該警惕的人。因為這些關係只是透過取為對方來維持。是建立在害怕失去朋友的恐懼上。懂得如何與朋友交流,並在事後觀察自己的感受,對於了解關係的真實狀態非常有用。

 改變有毒的關係。
當孩子遭受同儕壓力時。父母應該記住另一個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建立健康的關係。我們沒有能力和權力來控制其他家庭的孩子,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因此要教子女。適當的溝通方法,例如當聽到你說的話,其實心情有點不好,能再說一遍,那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像這樣再次確認對方的意圖與想法。不受情緒偏見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好能夠修復關係的。


理解不是所有友誼都是永遠的。
然而如果這些努力不能改變有毒的關係,甚至情況惡化那就必須堅決放棄這段友情,這時候大人最好積極介入,並杜絕孩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習慣性說謊或是霸凌。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幫助孩子認清關係中的問題,如果父母沒有搞清楚狀況就倉促干預,孩子也可能會因為試圖保護朋友而沒有如實表達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