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Q比記事 你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嗎II

終於檢查完畢了!!!狂賀~!!!!!一切發展正常............醫生說目前檢查結果符合此年齡層孩童的視力發展。

話說之前因為Q比對於顏色的辨識力感覺上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預約了台北某知名自費眼科做檢查。

虎Q記事 齒溝填平與刷牙習慣養成

虎Q每半年都會去定期塗氟,順便做牙齒的健康檢查。
因為虎爸有一口爛牙(補牙跟假牙外加植牙),再加上虎爸的奶奶,常常提醒虎爸,說自己很健康,沒有假牙,東西都可以自己咬,所以虎爸覺得牙齒健康真的很重要。
自從醫生說虎Q有三顆牙有些微的蛀牙,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臼齒之間的縫隙沒有清潔乾淨,建議我們進行蛀牙填補與齒溝填平。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Q比記事 營養很重要,不要在挑食嚕(維生素攝取)

Q比接近三歲嚕!!
一向食慾很好的他,最近開始進入反抗期!!
怎麼說咧,夾東西給他吃,當場馬上就會說:【我不要!!】
但是你拿走,自己吃掉以後,他又會大哭說:【那是我的菜菜!!】

不過雖然如此,他卻比一般的小朋友要好很多了(至少還是會吃)!!
只是吃飯時間最近突然開始拉長!!(以前很快就會吃完,但是現在完全就是慢慢吃)

前一陣子,哥哥跟弟弟都出現了口角炎!!(雖然有可能是細菌感染,但是也有可能是維生素缺乏造成的)

因此紀錄一下維生素缺乏的症狀與警訊,讓自己能多多注意

如何知道自己缺什麼維生素?
維生素不足的警告信號現實生活中,嚴重缺乏維生素的人不多,但陷於隱性維生素不足的人卻不少,如不重視,長期下去,則會由於維生素的缺乏而導致疾病。如果你發現您自己或家人有以下情況或症狀的話,請不妨注意是否有維生素缺乏的初期徵狀。

一旦缺乏維生素,到底會有什麼病症呢?較為熟知的有:
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病,維生素C不足壞血病,維生素A缺乏導致眼夜盲症,維生素D缺乏帶來的佝僂病等。

維生素A不足:
皮膚粗糙、瘙癢,指甲出現深刻的白線,頭髮乾枯,記憶力減退,心情煩躁及失眠,眼球結膜乾燥,泌尿道結石。應多吃牛肝、雞蛋、紅黃色蔬菜、水果和魚肝油。

維生素D不足:
骨質軟化、兒童患軟骨病。應多進魚類及蛋類、多曬曬太陽。

維生素B1不足:
對聲音過敏,對音響有過敏性反應,小腿有間歇性的酸痛,患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應多吃豆類、穀類、硬果類、水果、牛奶和綠葉菜。

維生素B2不足:
口角發炎,出現各種皮膚性疾病如皮膚炎、陰囊炎等,手肢有灼熱感覺,對光有過度敏感的反應等。應多進食肝臟、牛奶、雞蛋、豆類、綠色蔬菜。

維生素B3不足:
舌苔厚重,嘴唇浮腫,舌痛,唇痛,頭皮特多,口腔黏膜露露乾燥。應多進食酵母。

維生素B12不足:
行動易失平衡,身體會有間歇性不定位置痛楚,手指及有麻刺感,應多進食動物肝臟及酵母。

維生素C不足:
無過度勞累、環境急劇改變或其他器質性疾病等客觀原因,但卻常感疲勞,常易感冒、咳嗽,抵抗力下降,牙齦經常出血,傷口難愈,舌頭有深痕等。應多進食柑、橙、柚子、紅棗、酸棗等。

維生素PP(尼克酸)不足:
舌炎、皮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嘔吐、頭暈、記憶力減退。應多進食粗糧、綠葉蔬菜、肝臟、花生、蛋白質等。另外,人體的外部器官也會發出維生素不足的信號。口部信號:若發現口角發紅,長期乾裂,而且口唇和舌頭疼痛,你很可能是困營養不足而患上口角炎,若不注意,就會引起口瘡和淋巴結炎。

口角炎的成因多為缺乏鐵質和維生素B2(核黃素)及維生素B6造成。
人體內部缺乏這兩種維生素會引起貧血,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補充辦法是多吃菠菜等綠葉蔬菜,常食豬肉、牛肉、肝臟、豆類等。

唇部信號:
唇部開裂、脫皮、唇線模糊,是唇病的徵兆,說明你缺維生素B2及維生素C。補充辦法是多吃青菜、柑橘、番茄、瓜果、馬鈴薯等。

舌部信號:
若發現舌頭過於平滑、味蕾突起發紅、舌尖兩側發黃或發白,說明你欠缺葉酸及鐵質。缺乏這燈物質,將導致骨髓內紅細胞的生產受到阻礙,從而引起舌炎、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生長發育不良。補充辦法是多吃肝臟、菠菜、黑麵包。

鼻部信號:
若鼻子兩邊油膩光亮發紅並常膠皮,說明你體內缺鋅。缺鋅會引起食欲不振和新陳代謝障礙。不過大部分食品中都含有鋅,只要不偏食,缺鋅現象可以得到糾正。

指甲信號:
指甲上有白點,表示缺鋅;指甲容易斷裂,說明缺鐵。鐵鋅、缺鐵有時可能會同時出現。補充辦法是多吃菠菜、肝臟和豬、牛羊肉。

頭髮信號:
脫髮、頭髮拔出時無痛感、髮絲易纏卷,說明你缺乏維生素C和鐵質。而頭髮色澤變淺、變淡,是維生素B12偏低的信號。

缺乏維生素B12者體內紅細胞的生產和神經系統支委會受到影響。調節辦法是多吃乳類食品、肝臟、魚類和豆類。

如果發現有上述現象,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請教醫生,不要自作主張亂服維生素藥片,否則對身體反而有害。從保健資料中獲悉,專家建議補充維生素的最佳途徑是通過天然食品,而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


文章節錄自中時電子報